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大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明确地提出了思维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可代替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相互统一的,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激发思维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下面我结合阅读教学实例,谈点浅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景,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1.在词句品味时设疑。
作品精彩靠内容,内容精彩靠语言,语言的魅力则体现在重点词、关键句上。把握有关词句设疑研读,驱动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内容,获得情感熏陶。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时,我抓住了“一摇一晃”这个词进行思维训练,英子上台下台走路时都是“一摇一晃”的,那么,“一摇一晃”在这儿是同一个意思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前面一个“一摇一晃”是英子在犹豫和害怕中上台的,而后面一个“一摇一晃”,尽管走路仍然如此,但此时她的心情是完全两样,后来的英子是非常自豪的,丝毫没有先前的胆怯、自卑……是的,同样一个词语,却饱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形象对比中设疑。
如在十二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其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又如学了《渔歌子》一文后,出示柳宗元的《江雪》,我让学生谈谈这两位渔父的形象,你认为这两个渔父的思想和性格一样吗?尽管学生的这些争论各有千秋也各有偏颇,但他们能结合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来评价人物形象,我想,这正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良好契机。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197288.html
下一篇:对中专女生体育学习动机及教学对策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