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
专门德育教师和非专门德育教师的区分给德育带来了什么后果?我们该提倡“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还是“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教师素养结构有哪几个基本维度构成?为了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上述问题,提倡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把德育专业化作为教师素质的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立于教育的根本、优先地位。又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全体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还是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无论是从教师发展还是从教育质量提升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关注全体教师专业化的德育层面。
德育教师或者德育主体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种形态,即专门的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平常说的、明确承担着德育使命的“德育教师”是指前者。近代以来,尽管我们认为“没有无(道德)教育的教学”,德育主体仍然实现了分化,出现了专职的德育工作者(或狭义的“德育教师”)和似乎是“非德育工作者”的德育主体。德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历史条件:一个是义务教育出现后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教师,因而出现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任务内涵于其中;另外一个是近代学科知识积累、分化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对专门负责伦理道德、政治或公民教育的“科任教师”等特殊教师群体的现实需要,因此也就出现了对他们的特定的专业化要求。
在我国古代教育活动中,教育即德育,所以全部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教师,德育主体只有一种形态。受社会发展、社会分工、学科分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系统中慢慢形成了相对的分工,出现了德育学科的专职教学人员、咨询辅导人员和专门的教育管理人员等,与“非德育”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存在。
这一分化意味着社会发展提出并事实上开始肯定这样一个命题:德育工作有值得专门关注和研究的必要,德育具有特殊性,因此德育主体需要专门知识、专门训练。当然,这一分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比如,专门德育容易导致德育过程中的强制“灌输”;人们往往会将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自觉地推到德育教师身上;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容易被狭隘地限定为某些教育工作者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进行的专门课程与活动,等等。分工明确反而造成了忽视德育责任、惯于集体性模式而忽视个性化影响的后果。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0905.html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反思
下一篇:生活课要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
按字数查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