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机理研究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3300字〗

【摘要】[目的]较系统地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下络脉变化特征,并从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其形成的机理。[方法]使用多谱勒彩超对其舌深动静脉及肝门脉系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并从舌局部微循环、舌体局部血管和门脉系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角度探讨肝癌异常舌下络脉的形成机理。[结果]对80例肝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与舌深部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显示,其宽度和分级主要与舌深动脉的阻力指数及博动指数变化相关;异常舌下络脉与门静脉系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显示,络脉宽度异常与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异常有关,分级程度也与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异常有关。[结论]原发性肝癌与异常舌下络脉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舌下络脉、形成机理

原发性肝癌是危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肝脏与舌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经脉》曰:“厥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也”,而且舌的两侧隶属于肝,故肝脏及肝经的异常可在舌上出现相应的改变。前期的研究发现,舌下络脉随肝癌病程演变呈现渐进性的变化,表现为舌下络脉的形态、颜色等的异常,并且与肝癌临床的某些病理变化及病情进展等密切相关[1]。本研究是在上述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基于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肝癌异常舌下络脉与舌深部血管和肝门脉系血管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标准参照2001年9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第八届肝癌学术会议制订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2];健康人组为第二军医大学健康职工及学员。

1.2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病人拒绝进行舌象和多谱勒超声检查,或病情危重,无法进行舌诊和多谱勒超声检查者;(3)患者的舌诊、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临床基本信息不完整者。

1.3一般资料

2005年8月1日至2006年2月28日长海医院中医科病房收治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80例,男67例,女13例;年龄29~81岁,平均53.2±10.34岁。其中Ⅰ期31例,Ⅱ期28例,Ⅲ期21例;伴有门脉癌栓14例,腹水17例,出现远处转移9例。健康人组共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4~50岁,平均31.5±7.42岁。

1.4研究方法

1.4.1舌下血管测量

使用PhilipsSonos5500型彩超仪及S4探头检查,腹部检查探头频率3.5MHz,颈部血管检查,采用高频探头7.5MHz。受检者取平卧位,口微张,舌自然平放口底之上,探头横置舌骨上区平行序贯扫查,从后向前获舌根、舌体、舌尖横切面图像。主要测量指标:舌深静脉内径(D)、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量(Q);舌深动脉内径(D)、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

1.4.2门脉系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测量

在肝门部按矢状面显示门静脉长轴,测量门静脉内径,将取样点置于门静脉分叉前的血管中央测量内径、血流速度(V),计算血流量(Q)则根据平均血流速度乘以血管面积(A)获得。A=πR2/4(R为血管内径)。门静脉的上方可见内径约门静脉内径50%的肝动脉,嘱患者屏住呼吸,测量肝动脉内径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流速,用以计算血流量。在右上腹部斜断面上,可见三支肝静脉,取肝右静脉测量其内径及血流速度。患者左侧卧位,将探头置于左肋下缘或左侧肋间,斜切脾门。用彩色多普勒能显示脾的动静脉血流信号,距脾门(3~5cm)处,可见脾动脉的主要分支及与之伴行的脾静脉。测量脾动脉主干的内径及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血流速度,脾静脉的流速和内径。记录下取样血管的血流频谱。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舌下络脉与肝门脉系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

2舌下络脉异常与舌深部血管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2.1舌下络脉宽度异常与舌深部血管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为筛选与舌下络脉宽度最为密切的参数,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80例患者的舌深部血管及血流动力学观测指标进行分析,选入标准和剔除标准定为α入=0.10和α出=0.15。结果显示,舌下络脉宽度(D)与舌深动脉的阻力指数(RI)相关,见表1,2。

回归方程为D=3.551?0.208*RI

2.2舌下络脉轻重分级与舌深部血管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将舌下络脉按轻重分级,以分级得分为应变量(y=0,1,2,3),舌深部血管及血流动力学观测指标为自变量,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选入标准和剔除标准定为α入=0.15和α出=0.20。结果与舌深动脉的搏动指数相关(PI),见表3,4。说明异常舌下络脉与舌深部血液流动力学异常密切相关,尤其受到舌深动脉阻力指数与搏动指数改变的影响为著。

回归方程为grade=1.004+0.181*PI

2.3舌下络脉异常与肝门脉系血管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2.3.1舌下络脉宽度异常与门脉系血管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为筛选与舌下络脉宽度最为密切的参数,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80例的门脉系观测指标进行分析,选入标准和剔除标准定为α入=0.10和α出=0.15。结果显示,舌下络脉宽度(D)与门脉直径(PVD)、脾静脉直径(SVD)、肝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EDV)和肝静脉内径密切相关,见表5,6。舌下络脉宽度变化与门脉、脾静脉变化有关,而二者增宽DPV>1.4cm或DSV>0.9cm,则可以诊断为门脉高压[10?13],说明门脉压力的变化可影响舌下络脉的变化。

回归方程为D(mm)=1.317+0.328*SVD(mm)+0.336*PVD(mm)?0.352*EDV?0.225*HVD

2.3.2舌下络脉轻重分级与门脉系血管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为筛选与舌下络脉分级最为密切的参数,以分级为应变量(y=0,1,2,3),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对80例的门脉系观测指标进行分析,选入标准和剔除标准定为α入=0.10和α出=0.15。分析结果证实分级(grade)与PVD和SVD密切相关,见表7,8。

回归方程为grade=-4.593+0.341*PVD+0.305*HARI+0.240*SVD+0.216*HVV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舌下络脉的异常与局部血管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密切相关,舌下络脉宽度和记分与舌深部舌动脉的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异常明显相关,更与门脉系统中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明显相关。提示全身和舌局部循环血管及其血液动力学异常是导致其异常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机体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的形成,除了与舌局部循环异常有着直接联系外,还与全身血管系统及血流动力学和流变学等的异常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舌下络脉宽度变化与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明显相关,而门脉内径及脾静脉内径的增大,均是临床预测和计算门脉高压的重要指标。可见,通过观察舌下络脉宽度等对临床筛查和预测门脉高压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当门脉高压产生后,使来自脾脏和消化器官的血液回流受阻,建立许多侧枝循环。其中由于门脉系统的胃冠状动脉与腔静脉系的食管静脉、奇静脉等沟通扩大,使上腔静脉的血流量增多,阻力增大,压力升高,引起舌静脉系统的血流通过锁骨下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导致舌深静脉的压力升高和血管扩张。由于舌下静脉是舌深静脉的表浅分支、无肌肉及筋膜包裹,几乎处于裸露状态,周围压力低,当其静脉内压力稍有升高时,管径即可扩张、迂曲,出现囊泡以及颜色等发生改变。对肝脏门脉系血管及血液动力学导致舌下络脉异常的深层次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lcyx/227497.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