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啡肽对DGP胃动力的影响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5100字〗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血浆孤啡肽(OFQ)的变化与胃轻瘫的关系及意义.研究孤啡肽对DGP胃排空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75).正常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20wk,实验组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6wk后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加高糖高脂饲料及饮食失节法继续诱导20wk,建立糖尿病模型.应用放射性核素胃排空法筛检出DGP及糖尿病(DM)大鼠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浆OFQ,而后将DGP再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OFQ0.6,6.0,60.0nmol/kg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续5d,再次测定胃排空.结果:正常对照组、DM组及DGP组胃半排空时间(GET1/2)分别为(61.9±4.6),(66.5±2.3),(168.9±10.6)min,DGP组GET1/2较正常对照组、DM组显著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GP组血浆OFQ较正常对照组、DM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1.70)ng/Lvs(9.83±5.70),(8.90±3.50)ng/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OFQ水平与胃轻瘫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6726,P=0.004).DGP大鼠静脉注射OFQ0.6,6.0,60.0nmol/kg后胃半排时间较前有明显缩短[(136±7)vs(166±8)min,(101±12)vs(162±11)min,(112±10)vs(158±12)min,P<0.05],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nmol/kg的剂量已经接近或达到最大治疗效果,增加OFQ剂量并不能相应提高其治疗效果.结论:OFQ在DGP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与DGP胃半排时间呈负相关.静脉注射OFQ可以明显缩短DGP大鼠的GET1/2,其中6.0nmol/kg的剂量已经接近或达到最大治疗效果.

【关键词】孤啡肽;糖尿病并发症;胃肌轻瘫;胃排空;大鼠

0引言

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gastroparesis,DGP)以胃肠动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应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缓解症状,疗效欠佳.孤啡肽(OrphaninFQ,OFQ)或痛敏素(nociceptin)是一种具有拮抗吗啡镇痛作用的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有研究认为OFQ是一种胃肠道内的活性肽类物质和胃肠功能的内源性神经调节剂[1].对于OFQ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减轻疼痛和其他生理活动中的作用,其胃肠功能调节的生物学效应尚未完全阐明.研究DGP大鼠血浆OFQ的变化、OFQ对DGP大鼠胃排空的作用、以及OFQ剂量与胃排空的关系,将有助于拓宽胃肠动力紊乱的治疗思路.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SPF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体质量(225±15)g,由甘肃中医学院SPF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链脲佐菌素(STZ)购自美国Sigma公司;血糖测定仪及试纸由强生公司提供;OFQELISA试剂盒为美国ADL公司的产品;MK?2酶标仪JZW?I?20;OFQ由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体与动物机能实验室提供;同位素99mTc2二亚乙三胺五醋酸(DTPA)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提供;以色列ElscintHelix公司的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仪.

1.2方法

1.2.1动物分组与实验处理随机选取1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该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另75只为实验组大鼠,以高脂高糖饲料(100g/L猪油、200g/L白糖﹑25g/L胆固醇,10g/L胆酸盐﹑665g/L常规饲料)饲养,两组诱导6wk后正常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等量枸橼酸钠缓冲液,实验组经腹腔注射枸橼酸缓冲液配制的链脲佐菌素(STZ)(30mg/kg).72h后尾静脉采血测定空腹血糖,以空腹血糖高于16.7mmol/L确定为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有65只达标,8只不达标,造模过程中死亡2只.3d后补注STZ(15mg/kg,ip),测定血糖2只达标,6只不达标剔除实验.67只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不用胰岛素和任何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以高脂高糖饲料以及饮食失节法继续饲养20wk,每周检测血糖和体质量,20wk后应用放射性核素胃排空法,以正常对照组为正常范围[2],筛检出DGP大鼠53只,将胃排空功能正常的大鼠设为糖尿病组(n=14).随机选取DGP大鼠(n=16)心脏采血,分离血浆,置-80℃超低温冰箱保存,待测.剩余37DGP只大鼠,其中3只于尾静脉注射过程中在固定器内窒息死亡,剩余34只再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OFQ0.6(n=10),6.0(n=12).60.0nmol/kg(n=12)尾静脉注射,连续5d,每日1次,第5日注射后再次进行胃排空、体质量及血糖测定.

1.2.2核素胃排空功能测定采用同位素闪烁计数法(APEXSP26,ElscintInc公司)检测胃排空功能.大鼠禁食12h、禁水6h后,应用含有同位素99mTc2DTPA标记的蒙牛纯牛奶大鼠腹部为目标区(窗宽20%,矩阵128×128,放大倍数3.0),行放射性活性1.5mL(99MTc?DTPA0.5mCi),通过灌胃器缓慢注入胃内.之后立即将大鼠仰卧绑缚于特制固定架上,以采集.前半小时每5min采集1次,然后每15min采集1次,共采集11次,连续测定90min.通过随机软件,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校正值及胃的排空曲线.

1.2.3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OFQ大鼠空腹12h(禁食不禁水)后在吸入乙醚麻醉后对各组进行心脏采血,血液置入预冷的含抑肽酶(500IU/L)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10g/L)的塑料指型管中,充分混匀后,4℃,3000r/min,离心10min,留取血浆-80℃保存,统一采用ELISA方法测定孤啡肽,各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统计学处理:各组指标用x±s表示,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用Pearson直线相关法进行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Sigmaplot10.0软件作图.

2结果

2.1大鼠体质量正常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在实验期间由(223±16)g增至(420±18)g,实验组大鼠初始体质量为(221±29)g,与正常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1).造模前6wk实验组大鼠体质量增长迅速,经STZ诱导为糖尿病模型20wk后,实验组大鼠体质量较成模前明显下降(P<0.05).协方差分析表明,DGP大鼠体质量[(300.0±23.2)g]较正常对照组、DM组明显下降,正常对照组大鼠体质量的增长显著高于DM组和DGP组(P<0.05).给予OFQ治疗后3种剂量组大鼠的体质量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大鼠血糖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初始血糖为(5.7±0.6)mmol/L,20wk后为(7.1±0.5)mmol/L,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DGP大鼠在腹腔注射STZ72h后其空腹血糖水平[(23.5±5.2),(22.9±4.3)mmol/L]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DGP组大鼠血糖变化在随后的20wk无统计学意义,DGP各组给予OFQ治疗后前后血糖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胃半排空时间、胃内核素残留率正常对照组大鼠胃半排空时间(GET1/2)为(61.9±4.6)min,90min后胃内核素残留率为(46.4±3.6)%.以正常对照组为正常范围,筛检出DGP大鼠,DGP组大鼠GET1/2为(168.9±10.6)min,90min后胃内核素残留率为(85.6±2.9)%,均显著延迟或高于正常对照组和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大鼠GET1/2为(69.6±3.0)min,90min后胃内核素残留率为(50.9±4.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GP:糖尿病胃轻瘫;DM:糖尿病.

图13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略)

2.4血浆OFQ含量与胃半排空时间相关性分析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浆OFQ与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士5.70)vs(8.90士3.50)ng/L,P>0.05)].DGP组大鼠血浆OFQ[(5.30士1.70)ng/L]与DM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OFQ含量与GET1/2有负相关关系(r=-0.6726,P=0.004,图2).

图2血浆孤啡肽与胃半排空时间相关性(略)

2.5DGP大鼠在OFQ治疗前后的胃半排空时间3组DGP大鼠给药后GET1/2都较本组治疗前显著缩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方差分析表明,6.0,60.0nmol/kg组大鼠的GET1/2在给药后与0.6nmol/k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0.0nmol/kg组大鼠的GET1/2在给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3种剂量孤啡肽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半排空时间的比较(略)

aP<0.05vs0.6nmol/kg组;cP<0.05vs给药前

3讨论

DGP的胃肠动力障碍,不仅影响患者食物的吸收和消化,还因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而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干扰.目前认为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肠激素分泌异常、高血糖、平滑肌损害以及微血管病变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OFQ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内阿片肽,与经典的阿片肽一样属于脑肠肽,作为一种胃肠道内的活性肽类物质,它是一种新的胃肠功能的神经调节剂[1].许多学者证实OFQ与经典的阿片肽一样定位于大鼠的肠神经系统,属于肠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参与肠神经系统对胃肠动力、内分泌、粘膜血流及免疫功能的调节[3].相对于胃肠道来讲,肠神经系统的作用要大于中枢神经系统.OFQ作为重要的脑肠肽之一,高度表达于胃肠神经系统而非平滑肌上[4].Krowicki等[5-6]发现静脉注入0.6~60.0nmol/kgOFQ可提高大鼠胃的收缩活性,提高胃内压.有研究检测了健康人、肝硬化到肝癌患者的血浆OFQ水平,证实呈梯度升高趋势,可为临床诊治肝脏肿瘤提供旁证[7].另外血浆OFQ在肝豆状核变性病[8]、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皆升高,在急性胰腺炎呈现进行性升高[9].而在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长期慢性状态下血浆OFQ水平的变化目前尚未见研究.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OFQ水平,发现DGP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DM组,提示血浆OFQ水平在DGP时明显下降.以上的结果说明可能由于长期糖尿病造成了微血管、胃肠肌间神经和肠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变性,导致肽能神经受损[10].使得定位于大鼠肠神经系统的内源性肠神经递质之一的OFQ减少,由于DGP大鼠体内缺乏促进胃肠动力的内源性神经肽OFQ,导致OFQ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减弱,从而引起DGP大鼠出现一系列胃肠动力障碍的胃肠道症状.并且随着血浆OFQ含量呈现下降趋势,GET1/2的延迟时间呈现延长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OFQ水平与GET1/2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血浆OFQ的含量越下降,胃排空延迟时间越长,说明OFQ在DG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静脉给予0.6,6.0,60.0nmol/kg3种剂量OFQ对DGP大鼠再次测定胃排空,作前后比较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OFQ是具有促进胃肠动力作用的内源性神经肽.其中6.0nmol/kg的剂量已经接近或达到最大治疗效果,说明增加OFQ剂量并不能相应增加其治疗效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5-6].故认为OFQ含量的减少可能是DGP胃动力减弱的因素之一,进一步研究OFQ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拓宽胃肠动力紊乱的治疗思路.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lcyx/230023.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