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的社区服务与家庭护理干预
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心身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不断增加,心理压力增大,如:婚姻、家庭、就业问题、人际关系、慢性躯体疾病等因素,使抑郁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生活幸福度的严重疾病。在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1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研究中,以中国上海为样本,研究结果[1]显示符合ICD10标准的重性抑郁的患病率为4.0%;抑郁性神经症患病率为1.2%;在大、中学生、特殊职业人群,抑郁发病率为10~20%。严重躯体疾病、慢性病、脑器质性疾病容易诱发或导致抑郁症,其中内科病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12~36%;巴金森氏病发生抑郁者为50~70%;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30~60%;老年期痴呆抑郁发生率为10~40%;儿童患病率为1%。抑郁症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的发挥,8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有功能缺陷。特别强调的是抑郁症的自杀率极高,约为5~15%。
1抑郁症的社区服务
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诸如婚姻、家庭、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慢性躯体疾病、物质依赖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发因素,躯体疾病还可因抑郁症而加重病情或影响预后。由此可见抑郁症的社区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患者在社区得到妥善处置和有效康复治疗。实践证明,社区治疗能及时减轻或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复发和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个体功能[2]。
1.1社区服务的主要任务是普及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的心理卫生常识宣传,使患者能及时识别抑郁症状而及时得到正规治疗,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预防抑郁症复发,是社区防治的重点。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抑郁症患者更需要特殊的关怀、照顾和护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人照顾",不断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确保患者康复。
1.2根据抑郁症的特点,对社区人群采取重点监测和服务在社区服务和日常管理中,对老年患者,老年痴呆、巴金森氏患者、特殊职业人群或患有严重躯体疾病、慢性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而引发的抑郁症患者或有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应重点监护,定期上门巡视,定期督导。进行"一对一"上门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疗经过,遗传史,家庭成员,婚姻状况,工作环境,性格爱好等。注意抑郁症状的表现与识别,患者往往由于表现为躯体方面不适到综合医院门诊就诊而不愿意看精神专科门诊,导致抑郁症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故需提高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1.3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抑郁症是心境障碍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常经历某些应激性生活事件[3]。社会支持是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够缓解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3]。因而在社区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鼓励患者增加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平时多与家人、朋友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遇到烦恼或困惑时积极向家人或朋友倾诉与求助,这样有助于增加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利于个体的情绪表达,使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1.4为社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是医院的对外窗口,在日常的社区服务中,以方便患者就医为服务宗旨,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对重症患者做到及时检查,及时确诊,合理用药,必要时进行转诊住院治疗。以社区医护人员为主,同时在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患者家属的共同配合下为患者提供全程医疗服务。经常入户到患者家中巡诊,了解病情,通过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评估,进行简单的对症治疗,心理辅导、指导及协助家属进行家庭护理。
1.5开展预防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强化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社区的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从宏观的角度对街道(镇)居委会人员、志愿者、患者家属,辖区居民进行培训,采取积极的干预预防方式和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进行定期不定期有关抑郁症的专题讲座,播放音像材料,开设专家咨询信箱、咨询电话,提供部分健康教育资料,内容包括:抑郁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对各种抑郁症状的描述,关于病因和预后的理论观点,药物治疗使用建议,应激应对策略等。指导家属与患者的交流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家属在照顾患者过程中更好地处理实际问题。同时对患者予以个别辅导,鼓励患者参加专题讲座。做到社区服务多元化,按需求服务的目的。
2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的主要生存环境,是抑郁症患者回归社会的康复场所。以家庭为导向的人性化的社区康复治疗模式可增加患者对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患者家属、社区服务人员通过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对整个治疗康复过程的主动介入,可改变对待抑郁症患者的怨恨和粗暴态度,从而提高照料患者的应对能力[4]。
2.1家属应多与患者接触交谈,对患者要关心备至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生理需要,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家属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情绪及病情,良好的家庭关系,亲情的照顾,精心的护理是疾病康复的重要保障。
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防自杀抑郁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防自杀是家庭护理干预的关键。家庭人员应熟悉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晨重夜轻"。故自杀多发生于清晨。对情绪低落,自感无能无用,生不如死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就要求社区医务人员将护理知识和处理意外的注意事项向家属交代明白,严密观察,不给患者任何机会。此外家属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以调动其内在潜力,减轻心里压力,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
2.3督促患者用药,鼓励活动抑郁症患者好转时大致经历睡眠、饮食、思维改变,动作增多,情绪活跃三个阶段。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随时进行复诊,家属要督促患者坚持用药,决不可间断用药或随意减少剂量或病情好转就停药,这样患者病情会极易再次复发。家属应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督促他们多活动,如:听音乐、下棋、跳舞、散步、打球、绘画、种花草、养鸟等,以分散注意力,达到减轻病情的目的。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适当的社交活动等,使患者始终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不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因住院带来的社会功能受损,节省了开支,从而实现心理与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达到社区服务与家庭护理干预互补的作用。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lcyx/240071.html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