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转化模型的建立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4400字〗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更加稳定、高效的肺炎链球菌实验室转化模型,以便于对该菌的各种目的基因进行重组改造.方法:分别用改进方法和既往方法制备肺炎链球菌感受态细胞,转化外源DNA,获取发生了转化的菌株,通过抗生素培养基培养和PCR鉴定是否发生转化;并计数抗生素筛选平板上的转化菌落,比较两者的转化率,以确定更佳的转化模型.结果:肺炎链球菌334菌株、31203菌株用改进方法的转化率分别为(0.89±0.20)%,(0.71±0.10)%,高于既往方法的转化率[分别为(6.2±1.4)×10-3%,(5.7±1.1)×10-3%],构建了肺炎链球菌感受态缺陷菌株,建立了改进的肺炎链球菌实验室转化模型.结论:改进的转化模型实现了稳定的肺炎链球菌实验室转化,能方便研究者对该菌进行各种遗传操作,为深入研究其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转化,细菌;感受态

0引言

转化是指细菌在自然生长状态下可自发形成感受态(特指细菌能够摄取外来游离DNA的一种状态),摄取外源性DNA,通过同源重组导致基因发生改变的过程.通过转化可以改造细菌基因,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它是研究肺炎链球菌(S.pn)生物学功能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组既往的S.pn实验室转化模型[1]有两大弊端:一是转化效率不稳定;二是感受态开放时间较短,不能满足大规模转化的需要.有研究[2]认为冷刺激可能会延长感受态开放时间,我们据此对既往转化模型进行改良,即冷冻处理细胞后再做转化,以期克服其弊端.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S.pn血清4型标准菌株TIGR4(ATCC?BAA334),干粉(美国ATCC微生物菌种保存中心);S.pn血清3型标准菌株CMCC(B)31203,干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存中心);SⅡ型S.pn(1和2号菌株)由中国医科院提供;主要遗传特征经鉴定合格.C+Y培养基:含5g/LYeast提取物(LacksandHotchkiss,1960);TSA血平板:含50mL/L兔脱纤维全血.感受态刺激因子(CSP2)由挪威生命科学大学HavarsteinLS教授惠赠;S.pnCP1250的染色体DNA(含有链霉素抗性基因str)由美国Morrison教授惠赠;S.pn1d菌株的基因组DNA(含红霉素抗性基因erm的comE断裂基因)由本课题组构建[3];DNA提取试剂盒(上海华舜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SA,Sigma公司);胰蛋白胨、大豆蛋白胨(Gibco公司).722分光光度仪(上海仪器分析三厂);-80℃低温冰箱(日本SANYOMedicalfreezerMDF330型).

1.2方法

1.2.1S.pn的生长曲线绘制挑取S.pn单个菌落接种于C+Y培养基,37℃培养12h,转接于20mLC+Y培养基中,于37℃水浴孵育,从1h后开始在分光光度仪上测菌液A620nm值,之后每隔1h取样1次.以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细菌的生长曲线.

1.2.2改进的S.pn实验室转化模型的建立

1.2.2.1改进的S.pn实验室转化模型取冻存于-80℃冰箱的S.pn菌株,培养于CTM培养基(含C+Y培养基,1mmol/LCaCl2,0.1g/LBSA)中,37℃水浴至A550nm=0.1左右时,将甘油加入上述菌液中,至其终浓度为100mL/L,分装后冻于-80℃,此即为S.pn感受态细胞;24h后取出冻存菌液,在冰上融化,9000g离心1min,弃去上清液,加入100μLC+Y培养基(pH8.0),使沉淀彻底悬浮,加入CSP20μg/L,同时加入S.pnCP1250的染色体DNA100μg/L,于37℃孵育90min,铺于含200mg/L链霉素的TSA血平板上,于37℃孵箱培养24~48h,即得到转化菌落.

1.2.2.2方法学比较取冻存于-80℃冰箱的S.pn菌株,分别用上述改进方法和既往方法[1]制备S.pn感受态细胞,然后加入CSP220μg/L,并加入S.pnCP1250的染色体DNA100μg/L,于37℃孵育90min,铺于含200mg/L链霉素的TSA血平板上,于37℃孵箱培养24~48h,计数抗生素血平板上的转化菌落.转化率=平板菌落数/细菌总数×100%.其中,细菌总数按A620nm=0.6时,细菌数为5×1011cfu/L计算.

1.2.3S.pn感受态缺陷菌株的制备及鉴定

1.2.3.1感受态缺陷菌株的制备用上述改进的转化方法制备S.pn感受态细胞,然后加入CSP220μg/L,及含comE断裂基因的染色体DNA(即S.pn1d菌株DNA)100μg/L,于37℃孵育90min,铺于含0.25mg/L红霉素的TSA血平板上,于37℃孵箱培养24~48h,挑取平板上的转化菌落,接种于含0.25mg/L红霉素的C+Y培养基中,37℃培养增菌,当菌密度为A620nm=0.2左右时,冻于-80℃冰箱保存,即得到缺陷菌.

1.2.3.2感受态缺陷菌株的鉴定鉴定1:将野生菌和缺陷菌同时做转化,选用CP1250的DNA为外源基因.鉴定2:提取野生菌和缺陷菌的染色体DNA,用comE(5′?TGCTCAGTCAATTGTCTATGCTCG?3′,5′?ACCAACGGACCTTCTATCTGTAGC?3′)和erm(5′?CCGGGCCCAAAATTTGTTTGAT?3′,5′?AGTCGGCAG?CGACTCATAGAAT?3′)的引物[4]做PCR.加入comE或erm的上、下游引物5μmol/L,加入MgCl22.5μmol/L,TaqplusDNA聚合酶1U.循环参数为95℃5min预变性;94℃1min,55℃1min,72℃1.5min,30个循环;72℃10min.15g/L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统计学处理:根据资料类型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双侧).

2结果

2.1S.pn的生长曲线S.pn菌株334和31203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别,生长情况基本一致(图1).

图1肺炎链球菌334和31203菌株的生长曲线(略)

2.2改进的S.pn实验室转化模型获得S.pn334和31203菌株的转化菌株,转化率分别为1.03%和0.82%.方法学比较实验结果显示,S.pn菌株334和31203用改进转化模型后,两株细菌的转化率皆比用既往转化模型的转化率高两个数量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改进转化模型的转化效率明显优于既往转化模型.

表1肺炎链球菌(S.pn)334和31203菌株用不同转化模型的转化率比较(略)

aP<0.05vs既往方法.

2.3S.pn感受态缺陷菌株的获得利用含comE断裂基因的染色体DNA转化S.pn334,31203,1和2号菌,分别得到转化菌落,即为S.pn感受态缺陷菌,转化率分别为0.90%,0.75%,6.80%和9.40%.鉴定1:将野生菌和缺陷菌同时转化抗链霉素(str)的DNA,野生菌获得转化菌株,而缺陷菌无一个菌落生长.鉴定2:以野生菌和缺陷菌的染色体DNA为模板,以comE和erm的引物做PCR,缺陷菌分别在1515bp和726bp处有产物,而野生菌则无这两个片段的产物(图2).

M:2000bpladderDNAmaker;1~4:获得的S.pn334,31203,1,2号菌株的感受态缺陷菌DNA含有erm基因;5~8:获得的S.pn334,31203,1,2号菌株的感受态缺陷菌DNA含有comE断裂基因.

图2肺炎链球菌感受态缺陷菌株(略)

3讨论

S.pn是自然界可以发生自然转化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在目前发现的可以发生自然转化的几种细菌中,S.pn的转化率最高[5].转化后可发生基因同源重组,因而还是基因敲出、基因突变的有利工具,对于细菌功能学的研究很有帮助,因此我们需要掌握S.pn在实验室的稳定、高效的转化模型,以便于对其基因功能以及致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S.pn的转化受密度感应系统的控制,当细菌生长到一定密度时,感受态会受到抑制,自然状态下,S.pn感受态开放时间仅十几分钟,所以很难在实验室条件下捕捉到S.pn的自然转化.人工纯化合成的CSP能诱导S.pn转化,使S.pn在实验室转化成为现实.然而既往的转化模型不够稳定,且不适合大量连续的实验室转化,有待改进.S.pn的荚膜较厚,会妨碍外源DNA的转入,冷冻处理可能会减弱S.pn荚膜的形成,使其转化率增加[6],且有研究认为冷刺激会延长细菌感受态开放时间,因此我们在细菌自然生长合适的菌密度时(许多研究认为此时S.pn处于自然转化期)冷冻S.pn感受态细胞,然后利用CSP进一步诱导S.pn转化.

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1]已摸索出适合S.pn31203的转化培养基、pH及培养时间(菌密度)等,我们通过绘制31203菌株和334菌株的生长曲线,发现两者的生长情况基本一致,因此对334菌株采用相同的转化体系和条件.我们的结果显示,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选定的转化体系和条件,能将外源DNA转入细菌,且改变了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使其产生了抗生素抗性,成功地建立了改进的S.pn实验室转化模型.两种菌株采用改进的转化模型后,其转化率均明显高于既往转化模型,说明冷冻处理感受态细胞能有效提高其转化率;且改进模型可以一次制备大量S.pn感受态细胞,操作简便,可连续使用感受态细胞.因此改进的S.pn实验室转化模型相当稳定、高效.

comE是调控S.pn感受态的关键基因,各种环境因素对S.pn转化发生的调节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comE的表达来实现的[7-8].我们选用该基因为目的基因,将含comE断裂基因的DNA转入野生菌,得到感受态缺陷菌株,实验证明这些缺陷菌的确不能发生转化,可用于下一步相关研究.说明可以通过稳定的实验室转化模型,改造那些具有自然转化特性的细菌(如S.pn)的各种基因,进而观察细菌发生的变化.采用这种模型方便了对细菌进行各种遗传操作,为深入研究其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致谢美国加州大学Morrison教授惠赠CP1250的DNA,挪威生命科学大学HavarsteinLS教授惠赠CSP2,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lcyx/230026.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