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摘要:基于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结合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有关机理,本文从金融业对产业科技升级的直接支持、金融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关系、金融业的企业家创新升级效应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金融业具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利用纵列数据进行的计量检验为该理论假说提供支撑。
关键词:金融业;产业结构;创业资本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产业虽然居于一个产业的地位,但是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却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中部六省都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不畅、区域内资金大量外流、非国有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困扰着中部地区金融实力的提升,也使得中部各省的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缺乏强大的金融支撑,中部6省与东部11省的比较分析表明,无论银行、证券或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中部地区都大大落后于东部省区,这不仅影响金融业本身的升级和高度化.也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十一五”期间,国家强调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的和谐发展,然而中部的大多数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存在不足,没有把金融业作为独立的产业来整体、系统地规划和研究。本文正是针对中部发展中地区对金融和资本认识的不足,强调金融产业本身不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鉴于其产业的特殊性,它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能动作用不应被忽略。
一、金融业对产业科技升级的直接支持
根据威廉·配第及克拉克等学者的理论,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着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依次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由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类型存在由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然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地位与关系的不断调整,而且反映在产业范围的拓展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金融业在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银行业将新增贷款积极用于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发展的优势产业,可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导致产业结构发生质的演进。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这一指标来直接反映金融对产业科技升级的支持力度,如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东部10个省市,除了海南省金融业对产业科技升级的支持力度较小之外,东部的其他省市金融业的产业升级效应明显,如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5年来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为14637.4、33786.6、25544.8和12303.5万元;中部地区除了安徽和河北(其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分别为17217.4万元和13122.2万元)以外,其他省份金融业的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相对较弱,这就表明了中部地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金融产业的特殊性:金融产业既具有产业的一般特征,如有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有专有技术和基本的运营规则,金融产业又是特殊的产业,是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它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导向作用,由于中部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功能弱化的现象,金融已成为“中部崛起”的瓶颈,因此通过金融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缺失是目前中部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资源型开发、传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资源深加工为基础产业,其本身就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较低和受宏观政策影响大的特点。因此,更加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等,而在整个产业的替代升级过程中,金融业必须发挥其核心功能,支持企业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
二、金融业与高科技产业的相关关系
现代经济有两大特征,一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二是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两者共同构成新经济发展的支柱。如果高科技没有金融的配合,创新资本很难筹集,创业风险很难承担和分散,生产力就不会那么迅速启动与发展,人类创造出来的新技术就会白白闲置,成为无用之物。但是金融如果没有效率,起不到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则是无本之木,必然伴随金融泡沫,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孔祥毅,2002)。金融与科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金融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因而区域的发展需要重点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组建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优质企业群,并吸引国内外金融资源发展本区域产业,提升产品的结构和档次,增强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金融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达到以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导向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区域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为了反映金融业发展与高科技产业的相关关系,我们撷取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高科技产业增加值(Y)分别作为度量区域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中国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采用戈氏和麦氏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状况,但是中国的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也是存款和贷款,所以利用存贷款的数据,基本可以揭示中国金融发展的状况,即FIR=(SL)/GDP,其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撷取2002年-2005年的各省市区的平均数据进行分析,金融相关比率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比率是0.65,两者的回归结果为Y=11.230.69FIR,说明金融相关比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加0.69个百分点,可见金融业对高科技产业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效应。
因此,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业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金融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利用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引致相关产业的结构变动,从而带动区域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高新技术的扩散、渗透与诱导等方面的作用,也能够达到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变革的目的。
然而,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近五年东部10省区(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约为中部6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的21倍,其省均高新产业的销售收入是中部省份的13倍,可见东部与中部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要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它不仅与科学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金融业可以通过风险分散管理和资产投向的引导,影响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供给,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产业结构的提升与金融深化程度之间确实存在高度显著的相关关系,这既符合经济理论也符合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现实状况,利用金融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今后中部地区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
三、金融业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计量检验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期货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各省统计局网站,时间跨度为2000-2006年,截取的样本区域包括东部10省区市和中部6省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区域最新划分方法,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原来被划人东部省区的辽宁省现在和黑龙江、吉林一起被归类为东北三省,中部省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本文收集了16省区从2000年-2005年共6年的纵列数据样本共96个,选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指标作为因变量,根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日趋增加,而产业结构的提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产业的演进有助于加速实体部门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这里选取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upgrade)作为反映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指标,银行信贷规模占GDP的比值(bank)和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capital)为自变量指标,分别反映银行发展指标和资本市场发展指标。考虑到时间跨度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在回归中引入了年份虚拟变量,以2000年为基准年份(year)。为反映地域差别的影响,引入地理虚拟变量(district),以中部地区为基准区域。我们的基本模型表达如下:
upgradei=β0β1bankiβ2capitaliγyeardistrictui
下标i表示不同的省区市,β表示常数项ui表示随机误差项。利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
我们发现银行业的发展对某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影响,银行信贷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6个百分点,且在0.2%的水平上显著;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0.3个百分点,但是其显著性大大降低,较大的p值是对H0怀疑的弱证据,这一方面和变量的设置有关,即我们采用股票交易额而非股票市值使分析产生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股票交易额的异常波动所导致,如2005年,由于市场处于调整之中,全国大多数省份证券交易额下降,全年有20个省(市)股票基金交易额出现20%以上的负增长。我们发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的大小也与地理区域的分布有关,其在2.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由于中部地区金融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影响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的发挥,并且已经对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带来负面效应,而东部地区的良好区位,已经形成一种循环累积效应,相对于中部地区,其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要高出4个百分点。从年虚拟变量的系数变化模式本身可以看出,金融业发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日趋明显,如2002年与基年2000年相比,金融业的产业优化效应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2003、2004和2005年与基年相比,其产业优化效应分别提高了约4.5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鉴于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不同(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的拉动贡献占到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为4个百分点。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0.2个百分点中,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分别占5.6和4个百分点,因而需要加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的比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而金融业在提升地区或国家的产业结构过程中其地位至关重要,本文的计量结果也有力地验证了该结论。
四、金融业的企业家创新升级效应
熊彼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体现在对企业家“创新”活动的支持上。这就是说,如果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金融业能够为该国或该地区的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则金融就自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利用新兴企业经济的比重(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来衡量某地区企业家资源的丰歉,包括每万人个体企业的数量、产值和每万人私营企业的数量、产值,输出变量y由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数据来源为全国31个省份2001-2004年的数据均值,数据采用标准化处理的方法消除量纲的影响。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与个体企业的发展均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生正向贡献,表明企业家精神确实对经济增长有正的贡献率,其中个体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0.442和0.025,私营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0.574和0.402。
尽管企业家的创业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正效应,但是影响企业家精神的涌现却存在很多阻滞因素,如基础设施(道路、电力、电话)、法律体制、金融困境、社会因素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所面临的金融困境: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往往容易出现融资困境,金融约束在企业家精神的塑造上起到束缚和桎梏的作用:例如,金融约束在塑造泰国的企业家精神的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富裕的家庭才更加有可能从事创业活动。Holtz—Eakinetal(1994)和EvansandJovanovic(1989)利用美国的相关数据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财富对企业家精神存在重大影响,金融约束在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因而,好的融资制度其核心功能在于对企业家的筛选,即把稀缺的资本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企业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江浙地区民间金融制度就曾经扮演了甄别企业家精神的融资制度和社会制度,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通过金融业的发展为企业家的成长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而实现的,而恰恰在这方面,中部地区较为落后。因此中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要致力于如何鼓励企业家的创业活动,影响企业家数量以及企业家的活动范围,塑造良好的金融制度环境,支持和鼓励更多有能力、有知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中部地区自由创业、自主创新,最终影响区域整体的经济增长率和综合实力。因此通过金融业的发展造就更多的企业家,并大力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新思路。
五、结论
“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其中结构调整的成败则要以产业竞争力是否提高为重要标准,而金融产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因此需要把金融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建立金融产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利用金融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密切关联,促进和导向其他产业的革新与发展,发展地方金融产业,制定金融产业集中和地区分工战略,形成既功能互补,又各具特色的各地区有序协调发展的金融产业布局,有效推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因而,“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应该把提升金融产业竞争力和金融引导产业升级提上重要日程,这既是新时期中部崛起的关键,也是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ryjlw/211026.html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国际金融论文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