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血证的论治体会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3200字〗

【摘要】试探中医对眼科血证的病因病机、治则及遣方用药的认识。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肝经血热,阳衰气虚及络伤出血,治则分别依据先宗唐宗海《血证论》:止血、祛瘀、宁血、补虚。以探索中医中药在眼科血证上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血证;眼科;血府逐瘀汤;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笔者依据多年治疗本病的经验和研究,试探中医对眼科血证的病因、病机、治则的认识,并求正于同道。

1病因病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三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故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倦之损、饮食不节、跌仆、金刃所伤均可导致血气逆乱,阴阳失调,脏腑偏衰,而引起目之疾患。对于目衄的发病机理历代医家均有较多的论述,综之所述不外乎气虚、血热、气滞、阳亢、血瘀。《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1],五脏皆能致病,这是因为脏与气血及目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1.1阴虚火旺血为阴精,其动多位于火,劳损伤阴,阴虚生内热,水不制火,最易扰动阴分之血而引起视网膜出血,临床最多见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病。可由酒色过度,亡血失精,或者大病以及慢性病长期持续发作而引起,是肺肾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迫血妄行,溢于清窍。

1.2肝经血热肝阳偏亢,肝为刚脏,相火内寄,主动主升,惟懒肾水以滋,如果水亏不能涵木,肝木旺,肝阳上升,化风及火,风火扰动,不但影响肝藏血与调节血行的功能,且能直接阻塞清窍脉络,影响血行而致眼内出血,此多见于视网膜静脉阻塞,动脉硬化性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眼病,如发生于老年人而以情绪波动为诱发因素。

1.3阳衰气虚血之行于诸经,必赖气以统帅,而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统血,血养目窍,脉为血之府,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而血液之所以能运行眼络之中不致外溢,有赖脾气统摄,如果脾为饮食、劳倦或忧思所伤,失去统血之能,就会引起失血而发生本证。肾为先天之气所出,为水火之脏,肾阴不足,水亏无以制火,亦能引起出血,肾阳虚衰,不能摄血,以致虚火上浮,亦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眼内血液之运行而发生眼底出血,这些病因多见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4络伤出血气滞血瘀,外物伤目,血络受损,溢于络外,或撞击伤目,虽未见络伤出血,但组织受伤,气血失和。多见于外伤性前房出血,外伤性眼底出血,眼睑出血等。

2论治思路

鉴于本证发生原因复杂,所以治疗用药,必须结合体征,探索病因病机,从中分辨阴阳虚实、有火无火而图治。眼科血证在治疗上不外乎止血、去瘀、宁血、补虚。

2.1止血对于眼内血证,第一要止血,出血不止瘀血(离经之血)增加,视力会继续下降。临床上见眼睑青紫肿痛,结膜下点片状新鲜出血,色若胭脂,前房见血平面或浮游血细胞,玻璃体内鲜红色血块或见絮网状混浊,视网膜有点片状鲜红出血或以视盘为中心的放射状出血。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炎症性出血,多为血热,可用凉血止血法;如高度近视等变应性出血,多因血虚可用补血止血法;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阻塞性出血,多为血瘀,可用活血止血,治疗上均以止血为要。基础方选生蒲黄汤。

2.2祛瘀临床上常见眼睑血肿逐渐消退,皮肤色泽黄或皮色如常,结膜下出血色泽由紫红渐变为桔黄,黄色或完全消退,前房积血部分吸收或者暗红,甚至角膜血染呈淡黄色,眼底见暗红色出血及渗出。一般在停止出血2~3周后,未见继续出血时用此法,以祛瘀生新,引血归经[1]。《痹证录》指出:治血必须理气,无形生有形,血病治气是治疗血症的一个主要方法,气为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瘀,血瘀亦可致气滞,所以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辅以行气解郁。在调理气机的同时,还顺注意治水,《血证论》指出“气生于水……,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水行则气行,水止则气止”与“水病而累血……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如眼底是白色渗出灶,瘀血日久可累积黄斑,出现黄斑水肿。死血不去新血不生,目内脉胳丛生,又可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即乌风内障。黄斑囊样水肿和乌风内障均属血病及水,为出血之后瘀血作为第二病因对视网膜的损害所致。因此,结合久病多瘀多痰之说,此期在去瘀的基础上还要结合理气、治水,并痰瘀同治之法。治疗仍用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眼底渗出多,为痰瘀同病,合用二陈汤化裁;黄斑囊样水肿及软性渗出或并发乌风内障,为血水同瘀,宜合五苓散加减;气虚血瘀者,治以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加减。

2.3宁血病由素体阳盛,易于肝气不疏,郁怒伤肝,郁而化火,肝阳上亢,宜在辨证遣方用药基础上,选加疏肝解郁清泄肝火,平肝潜阳之柴胡、白芍、夏枯草、龙胆草、栀子、丹皮、钩藤、牛膝、石决明使肝气条达,肝火清泄,肝阳平降。血无从妄行,若肝肾阴虚,酌加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枸杞子、女贞子、知母、生牡蛎以益阴填精,壮水增液,血不妄行,起到宁血的作用。治病求本,宁血法目的为了消除病因,因此它不是用于消瘀之后,而是贯穿于本证治疗的全过程。

2.4补虚本证后期,主要形成机化。主要表现为玻璃体内白色机化物或有增殖性网脱,眼底机化灶,网膜呈暗黄色。因眼内组织长期受瘀血的损伤,玻璃体、视网膜功能受损,正气已虚,同时有难消散之增殖机化物,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故以扶正散结,标本兼治。血虚者加以补血益气,常以八珍汤加减,血伤及精,精血两亏,表现为肝肾不足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宜补肝肾,益精血,可选用滋补与活血一体的驻景丸加减;血滞瘀积,可从化痰散结、去瘀散结、消食散结三方面入手,选用浙贝母、海藻、昆布、半夏、三棱、莪术、穿山甲、山楂、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等三类软坚散结的药联合,并与扶正明目方配合,使机化物消散;肝阳上亢,主以平肝,药如石决明、珍珠母、广地龙、菊花、钩藤;气虚主以补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气滞佐以理气,药如川芎、陈皮。

3讨论

本病发生原因复杂,所以治疗用药,必须结合体症,探求病因病机,从中分辨阴阳虚实,有火无火而图治。实症宜泻,虚症宜补,阳症实症多为外伤,阳热沸郁,火热上炎,治宜清热活血、止血。出血必伤血,热象减退,还亦滋阴补血。而眼为肝窍,网膜出血为瞳神之内疾患,属于肾经,因而选用药最好为肾肝二经而走空窍。同时其病由虚损而引起的为多,所以用药不宜过分克伐,使用破血祛瘀的药宜行中有补。

4病案举例

患者,男,42岁,2007年3月2日来就诊,主诉右眼突然视力模糊伴变形1周,并诉有工作繁忙,压力大,心烦气闷。检查视力,右眼0.15,左眼1.2,右眼底可见颞上技静脉纡曲怒张,时隐时现于火焰状出血,出血累积黄斑部,中心窝反光消失,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证属气滞血瘀,脉道阻塞,血不归经。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脉。药用血府逐瘀汤:当归10g,生地15g,桃仁6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8g,桔梗6g,川芎10g,牛膝10g,茯苓10g,白芍10g,香附10g,丹参15g。服两周,右眼视力0.4,出血明显吸收,黄斑区水肿,上方加泽兰15g、益母草20g,再服15剂,右眼视力1.0,眼底出血基本吸收,黄斑区中心窝反射可见。

按:本例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由于气滞血瘀所致,方用血府逐瘀汤加逍遥散以活血通脉,疏肝理气,取气行则血行之意,“血不行则为水”,脉道瘀阻黄斑区水肿视力不能提高,方中除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利湿外,重用活血利水药泽兰、益母草,收到较好的疗效。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lcyx/230065.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